{literal} {/literal}
12月18日晚,有著機器人界的“奧斯卡”獎的高工金球獎第五屆頒獎典禮在深圳維納斯皇家酒店圓滿落下帷幕,本屆金球獎頒獎典禮由阿童木機器人冠名贊助。
2018年12月17日,業內矚目的2018高工機器人年會于深圳寶安盛大開幕,在經過為期一個多月的宣傳預熱之下,此次高工機器人年會達到了六年以來的最大規模。
2018高工機器人年會于18日圓滿落幕,會議期間,數十位來自機器人與智能制造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態勢。
孫立寧教授指出,目前的確看到人工智能技術在商業、醫療健康等方面有很大需求,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智能系統肯定會取得很大的應用。“2018—2020年我們國家重點支持八個方面:服務機器人、網聯車、智能翻譯、語音交互、智能家居、醫療影像、身份識別系統、無人機。” 更多詳細
諸春華首先表示智能制造之所以成為國家的戰略,首先是因為它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2018年中國智能市場大約2萬億,占全球30%以上的份額;從行業來講,中國在3C電子、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半導體、醫療制造業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 更多詳細
曾令江談到:“零部件制造是目前的一個重點,零部件現在精度越來越高,像雙屏、高精度攝像頭,包括一些其他要求嚴格的工藝,都需要智能制造來完成。” 更多詳細
杜義賢首先指出,智能制造型企業面臨的五大問題和挑戰:一、自動化設備覆蓋率低;二、裝配環節基本靠手工;三、質檢過程缺乏先進手段;四、信息化建設存在斷層,車間管理成為“黑匣子”;五、供應鏈系統各相關環節存在信息“孤島”。 更多詳細
趙杰教授表示:“未來的5年機器人領域應該進入大浪淘沙的關鍵時期了,一些企業倒閉的消息不一定就是壞消息。任何一個產業都要經歷過這么一個過程,都要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剩下的都是好的,被淘汰的不一定是差,但是各種因素造成了很多事情的出現。” 更多詳細
羅煥塔總結,中國機器人產業已經進入發展的中后期,這一階段的發展越來越理性;第二,機器人市場規模的增長越來越清晰,企業對于自己的定位也越來越清晰;第三,資本的追逐不再像以前那么狂熱,企業需要有更清晰的規劃。 更多詳情
馬先奎表示,除了DIP之外,三菱電機還有集成度更高的DIPIPM+產品,在DIPIPM基礎之上增加了整流橋,二極管整流,使得產品的集成化程度更高,相應來說伺服驅動器更加緊湊,競爭力更強。 更多詳細
沈曉龍強調,企業應該重視系統平臺的實時性:“大部分人可能會選擇打個實時補丁去做控制系統,但是我們在談控制算法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控制器系統的實時性,因為它將直接影響控制的精準性。” 更多詳細
侯松川認為,目前的市場態勢是低端市場供應鏈逐漸加大,未來供過于求,拼價格是必然的趨勢。而中端市場的量正在慢慢上升,價格也有所提升。“然而國內RV減速器大大小小有60幾家。很多廠家都沒有入門,產品卻已經做出來了,未來這些‘地溝油’要是流向機器人企業,后患無窮。” 更多詳細
石建軍表示,基于驅控一體技術的驅控一體柜是專門針對工業機器人系統研發的,希望插上線就可以使用,不需要電氣工程師再去對控制柜進行設計,這樣就可以縮短整個本體的設計周期。 更多詳細
史宏偉表示,諧波減速器要求的就是小、輕,而該減速器在某些工作環境內可以完全取代諧波減速器,并且為歡顏首創,擁有專利技術。不同于諧波的嬌貴,RV減速器的結構特點使得這款產品能夠抵御一般碰撞。 更多詳細
劉培超認為,當大家都在談智能、工業互聯時,機械臂才進一步找到它的定位,也就是說,在制造終端單元,它應該是干什么的?“機械臂應該跟工業互聯實現聯結,然后形成一個數據工藝的終端,從而真正把我們的雙手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真正的柔性制造。”劉培超說道。 更多詳細
譚永芬分析,不管用什么品牌的機器人都會遇到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必須要有專業的機器人工程師去寫機器人代碼;第二,當機器人與外圍設備進行通訊時,不僅需要電氣工程師,還需要機器人工程師、視覺工程師,唯有這些工程師都在場時,設備才得以順利運轉。 更多詳細
“簡單舉一個例子,餅干行業的毛利基本上是維持在20%左右的,未來幾年,毛利率或許會進一步提高,但是人工的成本其實更加高,也就是說未來的增長是有限的。”潘甲俊進一步指出。 更多詳細
曾雅杰表示:速美達的發展,前面兩步我們走的很踏實,也走了18年。第一步是系統集成的核心組件;第二步是以工業機器人為主的系統集成項目,這一步我們也已經走的很穩了;第三步要朝智能工廠去走,未來會在軟件運動控制方面開發相關零部件,實現速美達從自動化向智能化的跨越。 更多詳細
“如果機器人產線用到一定年限或者產品升級換型,我們可以回收二手機器人,通過翻新整理再制造,再把機器人推向市場,應用到一些精度要求不高的行業領域,實現再制造和整個資源的循環。”曹志魁說。 更多詳細
許雄分析,機器人在鋰電行業的應用將大有可為。首先,鋰電行業產品型號多,需要快速切換,適合于協作機器人;此外,后端PACK線的包裝裝配(點膠、鎖螺絲、焊接等)、及配合各種專機上下料是目前機器人應用較多的領域,其他應用領域有待挖掘提升。 更多詳情
羅松柏講到:“針對于此,目前國內的市場面臨的新層次挑戰,首先我們國家在工業基礎這一塊很薄弱,模式成熟度低,未建立完善的行業體系標準,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制造。這是機器人行業應該注意的一點。” 更多詳細
王亮如是說,“舉個簡單例子,上下料抓取動作,到底是使用手指氣缸,還是柔性手爪,還是吸盤,有時候機器人各方面性能都是OK的,但是由于末端工具選擇不合適最后造成了精度丟失,很有可能導致項目的失敗。” 更多詳細
周炯分析,在整個項目執行過程中,由于末端執行的階段沒有做好工作,如掉件或產生過程中的其它失誤,不僅會影響生產質量,同時生產線會宕機,也會需要設備供應商到現場去服務。人員和成本的投入以及給客戶留下不好的印象,所損失的部分成本還是很高的。 更多詳細
葉闖表示:“在中國制造2025大背景下創維集團有一個“1334戰略”,從單一的制造業發展專項綜合性的制造服務,以平臺化實業布局工廠,智能化技術武裝車間,以品質化管理鑄造精品,以個性化定制搶占市場,精心打磨智能制造的生產力量,打造全世界最具統治力的家電工廠。” 更多詳情
王曉軍認為,隨著工藝的快速發展,專機生產效率越來越高,傳統非標上下料設備的機械結構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速度的要求。此外,機器人在工藝銜接方面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所以從機器人本體廠家的角度來看,生產效率的提升是對機器人本體效率提升的根本要求。” 更多詳細
張興華說,在與系統集成商合力開發鋰電池疊片自動化解決方案的時候,通過與系統集成商的磨合,把之前用模組實現的解決方案,用SCARA工作站解決后,現在已經在大家電、電工照明、音箱等多個行業中都進行了普量推廣。 更多詳細
王茂林表示:“斯坦德對自己的能力邊界擁有很清楚的判斷,只做擅長的事情,不與集成商、代理商搶市場。”隨后,王茂林也分享了在富士康某CNC車間,歌爾聲學某SMT車間,中興某PCT車間的應用案例和改造效果。 更多詳細
楊海濱表示,對于小負載機器人來說,通過國內關鍵部件和整機廠的努力,小負載機器人的性能也是高的。“我們要彎道超車也好,差異化競爭也好,首先得把基本的東西做好。” 更多詳情
張延虎表示,打造注塑整廠解決方案,不僅需要機器人,還需要注塑輔機、整廠水電氣、云端協同、智能采集終端、手持終端、MES系統、生產指揮中心、車間物流、自動取出系統、自動化應用等,從而打造注塑車間的自動化閉環。 更多詳細
索利洋總結,工業機器人的差異化發展可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表現為初步自動化改造,智能程度受限,產品全球化不明顯。在第二階段,產品全球化已趨于明顯,結構種類相對穩定,結構形態趨于一致,應用行業集中典型。 更多詳細
“我們一直在不斷積累大量的應用數據,出廠的每一個產品都可以追蹤到原始的檔案,當初是用什么樣的原材料,什么熱處理工藝,這樣方便我們進行產品不斷的迭代開發,所以通過大量的應用數據積累才能實現產品質量不斷的上升和穩定。”儲建華表示。 更多詳細
埃夫特副總經理曾輝說:“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埃夫特已經摸索到一條適合埃夫特,可能同樣也適合國產機器人品牌的發展之路,即堅決切入細分市場。” 更多詳情
劉松濤表示,所有機器人面臨都面臨著兩個通用問題,第一個就是核心部件的問題,第二個就是國內廠商同質化競爭的問題,當然目前有很多的企業在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但是如果采用同質化競爭會帶來利潤率的下降,如果企業沒有利潤,將會影響后續的發力。 更多詳細
孫愷認為,協作機器人放量的場景依然以工業市場為主,在視覺伺服和AI伺服技術工程化之前,精度和效率仍然不可或缺,工業剛需特性也決定了各家對工業市場的重視,UR的應用中90%以上仍然是工業場景。 更多詳細
更多詳細
更多詳情